福州的城市地标——于山白塔仿传统古法修缮

2020-12-03

这个夏天,福州的城市地标——于山白塔,

正在进行近60年来的首次大修。



白塔四周没有绿荫遮挡,塔外太阳直射,塔内异常闷热。


最近,福州连续高温,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工,在脚手架上工作的粉刷师傅们,每天清晨开始施工,根据太阳照射的角度,安排工期。



即便如此,他们每天仍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大汗淋漓,一上午要喝上一两升水。



“白塔是七层八面塔。如果用现代工艺刷白墙,一天能刷三四层。传统工艺单是一道上壳灰,一天只能刷一层八面中的两面。我们这次给白塔上色,保证30年不大修,即便高温,也马虎不得。”



海都君昨日现场感受了修塔工匠是如何在高温下作业的。



半米宽作业空间 和太阳“对着干”


“我们一天有两班,早班从早上5点到10点,下午班下午四五点干到太阳落山。我们每天都要和太阳对着‘干’。”


50多岁的老陈,是长乐人,从事建筑行业有近30年时间。这7年,他都在和古建修复打交道。


清晨6点40分,当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,陈师傅已经在白塔下做施工准备工作了。


他拿起粉刷桶、粉刷铁板和沙板,穿过塔门登上白塔的第五层,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


上白色的壳灰前,陈师傅需要将墙体用水浇湿,然后快速将壳灰涂抹在墙上。


夏天的福州天气炎热,浇在墙上的水不一会就会被蒸干。为了更好地附着壳灰,陈师傅一上午要多次上下塔打水,全靠人工提上来。



陈师傅说,为了避开太阳,他和工友会尽量挑选避开太阳的一侧先施工。即便如此,工人们在施工时还是难免被太阳晒伤。

师傅们工作的活动空间也十分狭小,围绕白塔一周的过道,宽度不到半米。他们一会儿猫着腰,一会蹲着,用尽“千奇百怪”的姿势为白塔“上色”。


即便小心翼翼地干活,仍不免“四处碰壁”,下工的时候,师傅们的身上都会附上一层白灰。


陈师傅笑着说:<span helvetica="" neue",="" "pingfang="" sc",="" "hiragino="" sans="" gb",="" "microsoft="" yahei="" ui",="" yahei",="" arial,="" sans-serif;font-size:16px;"="" style="padding: 0px; margin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>“我们这奇怪的姿势,有时候自己看着都会觉得好笑。”



每一道工序 都体现“工匠精神”


“修复古建筑是一项艺术活。”文物专家邱守廉说,相比于用现代材料上色,此次白塔修复的每一道工序,都体现了师傅们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

在白塔下,工人王师傅正在搅拌一池的黄土。


黄师傅介绍说,在为白塔粉刷前,需要用黄土将墙面抹平晾干后,才可以将壳灰抹在墙上。


高温天,黄土中的水分特别容易蒸发,变得干硬,这时就要一位工人不断地加水用锄头搅拌。黄土搅拌得越细越均匀,其黏性会更好。



邱守廉解释说,白塔塔身打底的土,是模仿古代三合土的做法,由黄土、稻草再加点壳灰用水搅拌而成。


修复前的白塔墙体凹凸不平,需要用三合土填平晾干后,才可以上壳灰,这中间就需要几天时间


而针对墙皮空鼓的区域,在清理各年代堆积灰层后,砖墙糙面露出,师傅们用水浇后,底层粉刷泥灰层,面层则使用壳灰砂浆,最后还要用钢抹抹光。



在塔内的墙壁上,还有师傅们凿的小洞,它们密密麻麻,如拇指般大小。


邱守廉表示,由于塔身的结构属于上小下大的构造,塔的砖与砖之间有许多小空隙,凿洞的目的是为了让涂抹在塔内的黄土能够更好地附着在墙面上,不让其脱落。